2017 年稍早,中國阿里巴巴跟螞蟻金服的創(chuàng)辦人馬云才對世界宣告,接下來是「互聯網 +」進入「AI +」的時代,各種相關人工智慧新聞在這幾年與日俱增,也早已標志著人工智慧的未來已勢不可擋。近期最受人矚目的消息,當屬 Google 子公司 DeepMind 推出 AlphaGo,在 2016 年的圍棋對弈中以四比一擊敗南韓棋王李世乭;到了 2017 年初,更以 Master 之名在網路圍棋上橫掃各國高手。過去人們認為機器不可能趕上人類的領域,竟然被 AlphaGo 稱霸,讓人們不得不正視人工智慧的重要性及隨之而來的影響。
其實,人工智慧發(fā)展到今日并非一蹴可及。早在上個世紀 1950 年,著名的英國密碼學家圖靈(Alan Turing)就提出了「圖靈測試」:看機器能不能讓人無法辨別隔壁房間裡回答問題的是人類還是電腦。而西元 1956 年,人工智慧之父約翰?麥卡錫(John McCarthy)也提出人工智慧三大概念「感測、認知、移動」,開啟了人工智慧研究的第一階段。但由于研究方法及應用領域的諸多侷限,人工智慧的整體進展十分緩慢,直到 1997 年 IBM 深藍電腦用西洋棋戰(zhàn)勝人類棋王,再度吸引世人的注意力。
進入 21 世紀,人工智慧的研發(fā)力道才又持續(xù)增長。2004 年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(DARPA)在內華達州沙漠開始舉辦自駕車競賽,促使 Google 從 2009 年啟動自駕車專案計畫。Google 與史丹佛教授吳恩達(Andrew Ng)合作的 Google 大腦計畫,于 2012 年成功從大量 Youtube 影片中識別出一千多萬張有貓的數位影像。
同一年間,IBM Watson 超級電腦在美國的問答節(jié)目競賽「危險邊緣」(Jeopardy!)打敗了兩大人類常勝冠軍。此外,2012 年蘋果公司開始在 iPhone 等裝置上推出云端人工智慧 Siri,Google 也在2012 年中于 Android OS 上推出 Google Now,人工智慧更深入日常生活應用中。
至于令人驚豔的 AlphaGo,它的成功是靠著從 2006 年開始發(fā)展的深度學習網路(深度學習是執(zhí)行機器學習的技術,而機器學習又是達到人工智慧的方法之一)。利用類神經網路的原理,透過大量資料訓練學習,可以建立出最適合收集數據、預測與觀察異常的人工智慧模式。當然,這也有賴電腦的絕佳運算能力,以及多臺彼此合作的強大系統(tǒng),讓利用大量運算而找出模式不再困難。
目前物聯網各個類別,往往被稱為「智慧 XX」(如智慧家庭、智慧城市等)。按照物聯網系統(tǒng)的基本的「感測層」、「網路層」、「應用層」三層架構,所謂「智慧」的成分,主要存在于網路層傳輸后儲存資料的云端伺服器:透過運用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提供服務,讓消費者擁有良好體驗。
近期人工智慧在物聯網的應用,已有許多驚艷成果。2014 年,全世界第一個懂得識別人類情緒的超萌機器人 Pepper 登場,可以跟人類聊天。2015 年,Google 展示首次由盲人完成在公共道路上駕駛的自駕車,震驚各大車廠,紛紛跟進宣布自駕車計畫。同年,中國大疆無人機在農田裡協助噴灑農藥;而電商巨擘亞馬遜也展示自家的送貨無人機原型,并于 2016 年在英國展開無人機送貨服務。另外,亞馬遜在 2015 年開始販賣的 Echo 喇叭,內建直覺好用的人工智慧 Alexa,讓 Echo 到 2017 年初已賣出超過五百萬臺,很多大廠亦搶著跟亞馬遜合作。亞馬遜也因此領先 Google、蘋果公司,成為智慧家庭的現任霸主。
從上述世界級企業(yè)的大動作,再再都說明人工智慧將主導物聯網時代的服務。可惜的是,很多臺灣製造業(yè)公司的老板仍舊只有硬體思維,希望可以賣大量生產的物聯網相關產品出去。然而物聯網是一個系統(tǒng),人工智慧與大數據,讓提供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服務變得容易,少量多樣的客製化是必然趨勢。也就是說,在物聯網時代,要考量自家產品在整個價值鏈與生態(tài)系扮演的角色, 結合其他伙伴(尤其是人工智慧),才有成功機會。只想以一家公司提供的產品做好物聯網的垂直整合,又受消費者歡迎,是非常不容易的事。從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前幾名大廠 IBM、Google、微軟、騰訊、阿里巴巴、百度、Facebook 跟亞馬遜等,在硬體方面都不會插手太多,而是以買公司或找伙伴合作可知一二。
臺廠過去習慣用大量生產、微薄利潤來賺錢, 但紅色供應鏈掘起,早已大為侵蝕臺廠版圖,代工與純硬體思維的商業(yè)模式到了物聯網時代也不再適用,必須改變才能存活。而因為選擇變多, 必須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,客戶才愿意掏錢,這在 B2C 面對一般消費者的時候特別明顯,連帶對 B2B2C 的影響也越來越大,一旦忽略,公司就可能會因訂單大減而覆亡。
也就是說,在物聯網時代,有價值的產品+ 服務的商業(yè)模式,必然得在價值鏈+生態(tài)系中占有一席之地,當中人工智慧更是決定服務優(yōu)劣的核心。現在臺灣學界在人工智慧研究的能量有一定水準,政府也打算朝這方面強化,雖然臺灣產業(yè)界在人工智慧上的能力比起中美相對弱勢許多, 但若找到學界或大廠一起合作發(fā)展,就能在物聯網時代共創(chuàng)美好未來。